行一次的梁国集议,皇子们是不能参与的。今日大皇子突然出现在集议现场,那就暗示着,今日必定是有特殊事情将要发生了。
在其身后的依次是镇国大将军霍勇坚,大司农郎范邨,兵部尚书刘翁文,礼部尚书傅娼,右都御史纪之卉,总提督贝齐吝,同样的再之后就是六、七位官拜二品的大臣。
说起来现在让整个大梁国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最大的功臣们也就是现在金銮殿上的这些兢兢业业的大人物了。
此时今日的大梁集议也已经进行了好久,实际上现在每次集议的结尾都是以西帝大发雷霆,一言不发的离开宫殿为结束,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了。
导致每次大梁集议都不欢而散的罪魁祸首实际上也就是一个问题,西帝想要扩军,而所有现场的大臣全都是一致反对。而且还不是一般做做戏反对的那种,都是肯拿自已的乌纱帽,甚至项上人头作为反对筹码的臣子。
就比如现在匍匐在地不肯起身的大司农郎范邨,这个花甲之年的老头可以说绝对是为了大梁国尽心尽力了一辈子,完全可以称得上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臣了。
说来这个老家伙应该是此时皇宫内唯一唯二的不是高阶武者的人物,但已达六十多岁本该归西之年的大司农郎范邨,身体却异常的硬朗,感觉还能活个十多年似的。
但是为了梁国的繁荣昌盛,这个老头根本无所谓自已的性命,作为主管梁国财政的他,现在就是赖在地上,态度很明确,你西帝是牛逼,你要做的决定我是的确没办法,反正你就取掉我的项上人头吧,让其他人来顶替我,反正只要我活着,扩军这个事情我是肯定不会做的。
同样的这样子全心全意为大梁国着想,不肯扩军的重要官员有好几个。像是户部尚书朱栗,兵部尚书刘翁文,内阁大学士邵裵权,总提督贝齐吝这些一品大臣都秉持着绝对反对意见的。
他们可能没有像大司农郎范邨那么刚硬,完全报着西帝你要杀就杀的态度,但是让他们用乌纱帽做赌注,还是心甘情愿的。
当然在文的造诣上可以说是大梁国数一数二存在的秦西哪会不知继续扩军的危害有多大。大梁国历代皇室的皇家常备军均在十万左右,上限也就是三军十五万了,但是秦西皇帝靠着各种铁血手腕,已经在两年内将三军十五万提高到了四军二十万。
这种情况对于大梁国的财政运作可以说是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可以说现在整个大梁国库都是一直空着的,这些大臣的俸禄也几乎全都拦腰斩了,甚至还一直拖欠着。
还有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总之现在的秦氏皇朝已经不可能再继续扩军了,而且导致这些官拜一品二品的大臣如此激烈反对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现在的大梁国完全是国泰民安,根本不需要皇家军队,甚至连十万常备军都用不着。
外界甚至有舆论说是,风华正茂的当朝天子秦西,并不满足现在大梁国的格局,想要吞并三大氏以于秦氏已用。对于这个小道消息,大部分人都认为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只有这个理由才能解释为啥现在的西帝如此执着于扩军,他又不是一个穷兵黩武的皇帝。
实际上这些道理,足智多谋的西帝又怎会不知。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可能会导致整个大梁国财政系统瘫痪的危机之下,秦西仍然要求扩军,那必然有着他自已的理由,一个他不得不做但又无法说出来的理由。
看着台下目光坚定,以死相逼的郎范邨,秦西早就已经习以为常了。自已如果继续发话要求扩军的话,马上兵部尚书和户部尚书这两个家伙就会跳出来像滩烂肉似的往地上一躺,自已再一意孤行的话,下面所有的群臣就会一起匍匐在地请求隆恩。
话说这群兔崽子平时不是一会儿那个党羽,一会儿这个帮派的,什么大皇子党,三皇子党的层出不穷,在这件反对老子的事情上倒是出奇的同心协力嘛。再这样逼朕,小爷我就真不管了,把真实情况告诉这群兔崽子去,吓死他们。
西帝面无表情的坐在龙椅上,心中实际上已经想了好多好多。不过今日早就意料到会有这种情形发生的秦西倒也没有急着大发雷霆,因为他还有着一个后手,一个他最后报有一丝希望的后手。
那就是将此事全权交予自已的大儿子,大皇子秦绪。对于自已这个大儿子的智谋有多么深不可测,西帝可以说是再了解不过了。反正这件事情目前对于自已而言肯定是死局,完全搁浅的状态,不如全权交到这个神机妙算的儿子手里,说不定能有奇效,当然按照情况推算最多也就能等一年时间了。
如果一年后还是无法解决此事,那么只有把实情告诉这帮大臣了。
“郎爱卿啊,朕自然是知道你为了大梁的一片赤子之心,又怎会责罚于你。只是扩军一事已经提议半年,实属刻不容缓了。”
说到此处,秦西顿

